初步接触,我是天灾(求月票)
月蚀城,矩阵实验室。
浮空巨兽的残骸被分割,悬浮在实验室的能量场中。
房间中央的全息投影屏上,数据流不断滚动,显示对浮空巨兽身体结构的深度解析。
一块取自巨兽身上的胶质材料被放置在测试台上,纳米级的探针缓缓刺入样本表面。
全息屏上顿时跳出一组数据。
显示胶质材料在接触到纯净能量时的自主吸收效率,光幕画面中自动显现能量传导的点状图像。
通过这张图上的链式反应,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能量在胶质表面扩散的波纹。
呈现的数字,让在场的三名月蚀族执政官面色凝重。
“继续测试。”为首的1号执政官在这时开口道。
另一块取自巨兽外骨骼的样本被送入测试舱,粒子束轰击在样本表面,能量指标迅速更新。
这次测试的是能量承受数值,以及抗压强度数值。
数据中显示,骨骼材料面对破坏性能量抵消率,远超地球已知的任何一种灵性材料。
伴随一项又一项的测试展开,得到的答案让在场的月蚀族执政官都沉默了。
基本可以肯定,浮空巨兽的出现更像是一种试探性攻击。
目的是想了解地球势力的战力情况。
这个行为并不友好,本质上也是在为入侵做准备。
原因很简单,空间裂隙那头的势力在入侵开始前,无法判断地球的战力情况,担心可能遇到无法对抗的文明势力。
这是一个正常的种族,在入侵前必然的准备工作。
毕竟像恐怖黑潮、战斗虫族这般,无视入侵世界强弱,直接上手的终究是极少数。
试探才是入侵前最正确的选择。
本质上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“压力测试”,以收集战力信息为主。
就像一名工程师在测试一台新机器的极限性能,逐步增加负载,观察其反应。
只要明确地球战力不足以对自己产生威胁,或是明确己方足以获得胜利,就会发起毁灭性入侵。
浮空巨兽就像一枚投石问路的石子。
通过它的表现,计算地球战力的初步情况,然后为后续行动制定精确策略。
在完全了解地球情况前,对方显然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全部实力,更不会冒然采取全面战争。
所以浮空巨兽不过是这场战争博弈的
初步接触,我是天灾(求月票)
详细解释了情况后,1号执政官以地球联盟战争总指挥身份下达命令。
要求成立联合科研小组,集中各族顶尖学者,根据解析获得的数据,尝试研发新型防御材料。
其次,加强空间裂隙的监控与防御,部署更多探测装置。
并启动紧急资源调配计划,确保各族在未来的战斗中有足够的资源支援。
最后1号执政官表示,希望各族尽力配合月蚀族展开战争部署。
如果出现突发情况,将要求各族将战争储备资源送往月蚀族,由月蚀族率领各族展开反击战。
这句话无疑是在告知地球各族,资源的利用效率上,月蚀族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。
如果战争处在劣势,与其将资源留在各族手里使用,不如送往月蚀族用于打造更先进的武器设备。
各族都没有说话。
因为月蚀族1号执政官说的都是事实。
会议结束后,各族执政官的投影消散,开始在所在城市展开紧锣密鼓的战争部署。
可就在3小时后,空间裂隙再度发生剧烈波动,新一轮的试探性进攻突然到来。
这一次,降临的力量明显升级。
三只浮空巨兽从空间裂隙中缓缓浮现,在巨兽身后,还跟随着一种之前未登场过的生物武器。
造型像是放大版的水母,同样可以反重力浮空飞行,体积大概是浮空巨兽的一半大小。
穿过空间裂隙后,浮空水母半透明的躯体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色彩,触须如同飘带般在空中舞动。
新生物武器的行动方式也与浮空巨兽截然不同。
反击战迅速打响后。
这些浮空水母并不直接参与攻击,而是在战场上空游弋。
触须不断释放出荧光孢子,在空气中迅速扩散,形成了一片能量干扰场,导致月蚀族的通讯系统和能量屏障出现了严重的不稳定。
月蚀族的指挥中心内,部分全息投影屏上的画面开始扭曲,通讯频道中充斥着刺耳杂音。
实时数据反馈也有部分中断。
战场上空,战斗机器人释放的能量屏障开始闪烁不定。
原本稳定的能量场在浮空水母释放的孢子干扰下快速瓦解。
这一切都是因为通讯连接不稳定导致。
干扰影响下,月蚀族的执政官难以对这片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。
此时空中战力单位因为导航系统受到影响,无人机群在空中乱飞,甚至撞在一起,化作一团团火球坠落海面。
这让月蚀族对潜在入侵势力的危险等级评价,再次提升。
信息收集、信号干扰……这就证明对方的初步试探奏效,已经明白月蚀族使用的部分武器是通过信号进行操控。
并且掌握有应对的技术手段。
这显然都是通过实战积累的经验。
面对这种新型生物正在展开的信息收集行动,月蚀族迅速调整战术。
3号执政官原本打算启用备用通讯协议,采用低频脉冲信号。
虽然传输速度较慢,但能够有效抵抗能量干扰。
却被1号指挥官阻拦,当场下达建立节点信号的命令,直接进入2级战争模式。
顿时地球轨道上的战争平台启动。
底部打开后露出一个个蜂巢状的发射舱。
每个发射舱内都装载着多个中继节点,被包裹在透明的能量护盾中。
智脑助手的声音在会议室里荡响:
“投放程序启动,倒计时:3、2、1……投放!”
随着倒计时结束,中继节点被弹射出舱,能量护盾在太空中划出一道道流光,如同流星雨般向地球表面坠落。
进入大气层后,能量护盾与空气摩擦,发出耀眼光芒。
护盾表面自动调整形状,改变方向,确保节点能够精准降落到目标区域。
“大气层突入成功,能量护盾稳定,预计3分钟后抵达目标区域。”
全息投影屏上,实时显示着每个中继节点的降落轨迹,以红点标注。
中继节点在距离地面约1000米时,能量护盾自动解除,节点表面展开四片翼状支撑结构,开始减速并调整姿态。
“减速程序启动,准备着陆。”
节点底部浮现能量屏障,精准地降落在预定海面。
着陆瞬间,通讯节点自动吸收周围的能量,迅速展开成一座小型塔状结构,顶部释放出能量波动,形成一个半球形的信号覆盖区域。
智脑助手的声音再度响起:
“中继节点已激活,信号覆盖范围达到预期,开始恢复通讯链路。”
中继节点由抗干扰材料制成,部署完成后,成功过滤掉荧光孢子的能量干扰,迅速与附近的战争武器建立稳定的通讯链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