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版 简体版
起飞小说网 > 敛财人生 > 第1066章 悠悠岁月(83)三合一

第1066章 悠悠岁月(83)三合一

悠悠岁月83

徐强家也搬到开发区这边住了,不过他们那边是拆迁户,而这边是纯商品住房。品#书网看最全!更新最快的小说离得不算是远。要是走水路,出了门坐个小皮艇,花五毛钱的话,一来回也都用不了十分钟。

进了进门一通翻找,他爸把饭菜端桌了,人家从边过去,只说:“先晾着,等我回来吃。”

一米八的大块头小伙子,别说这个点出去人不担心,是半夜两点出去,也没啥好担心的。

更何况开发区的治安好,用儿子的话说,他晚出去,大家都躲着他。光看体型,他更像是那个劫道的。

老三从卫生间出来,“我怎么听见强子回来了?”

“别管这小子,咱们吃咱们的。”徐天指了指卧室,“涓涓睡下了?”

“睡下了。”老三叹了一声,“还是你现在的日子舒服,熬了这么些年,儿子也熬大了。我跟你说,把孩子养大了,养好了,这是一辈子大的功劳也成。”

徐天呵呵的笑:“我这还早,等着孩子了大学,大学毕业了,给娶了媳妇成了家。要是将来儿媳妇待见咱,我看看孙子。要是儿媳妇不待见咱……”

“咱俩老伙计搭伙过日子算了。”老三呵呵笑着回了一句。

“去!”徐天说老三:“你年纪轻轻的,重新找一个,只要对孩子好,搭着伙过日子呗……”

“我这边跟你不一样。”老三摆摆手,“主要是怕对我闺女不好,你是不知道我二姐的那后妈……听过的人都后妈这两字都得起鸡皮疙瘩……”坚决不干的样子。

可别说谁能把谁当亲生的话,这个他根本不信。

一人一碗过水面,黄瓜丝往一码,酱肉臊子拌面,一人一颗大头蒜,这是晚饭了。

吃着喝着说着,徐天说:“面多着呢,自己去盛……”

老三说:“还有强子的呢。”

“别管那小子,还不定在哪里混饭呢。”

徐强真被林雨桐留下吃饭了。

人家孩子去而复返,拿来的药确实也是好药。加清远在小区里的运动场打篮球,回来喊饿了。林雨桐煮了饺子用凉水过了,顺手叫多煮了几碗。

严格和徐强都留下了。

清平在书房玩电脑,脚了药,走动不方便。清宁出去了,看人家吃嘴馋,只端了温水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,跟严格和徐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。

说老师今天都讲什么了,班又发生啥事了,嘻嘻哈哈的。

等两个人都走了,清远跟清宁说严格的坏话:“他瞧着也不缺心眼啊。”

怎么带着徐强一起过来。

傻不傻?

清宁指了指露台,“要不我出去叫他一嗓子,你问他?”

徐强的卧室连着露台,有时候晚也带着蚊帐干脆睡到露台,说是自然风吹着空调要舒服。两家的露台挨着,本来间该做护栏的。可如今只有一个半人高的矮墙,翻过来翻过去很容易。

清远撇撇嘴,对着他姐做鬼脸,然后对着厨房的方向喊妈妈:“……我去写作业……”

不是说没作业才出去打球的吗?

这小子!

清宁轻哼一声:知道抖机灵。

然后才追去厨房:“没见我爸回来?今儿也没个电话说一声。”

她可是知道自家老爸的,去哪了,干啥了,吃啥了喝啥了,几点睡的几点起的,都会跟自家老妈交代一遍的。今儿倒是齐了,一句交代的都没有,到现在一个电话没来,哪怕是秘书的电话呢。

林雨桐心里也正念叨这事呢,“你先去睡吧,叫你姐。应该出不了事……”

可要是出事只怕是出了大事了。

正说着呢,门铃响了。

清宁去开门,低声跟林雨桐说:“只怕是史阿姨……”现实听见对面的门响了,接着这边的门铃响了。

门打开,果然是史可。

“清宁还没睡?”史可问着,把手里塑料袋装着的两只剥洗干净的乌鸡递过去,“放冰箱里,等过了这几天,叫你妈炖给你吃。”

清宁笑着应了,接了东西,林雨桐从厨房出来了。

见孩子放了东西楼去了,两人才坐在沙发说话。

史可说:“给我们家那位的办公室打电话了,说是自打昨晚走,一直没消息,还是早明书记另外打发了人,又跟市里,省里通报了,那边才传消息过来说,一个村的人老老少少的把人给围在里面的。外人都靠近不了。”

林雨桐心里咯噔一下,这车匪路霸,多是路边的一些村子的地痞流氓。农村的事情处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。他们帮亲不一定帮理。

可不是这么才糟的吗?

那边投资商带来的助理叫嚣着他们的身份有多重要,这不是连那边的县z都来亲自接了吗?

越是身份要紧,人家越是不敢轻易放人了。

有些老人说了,你们这行为,搁在古代那是造反,是要杀头的。

那这还得了。

不过是想讹诈几个钱而已,怎么成了造反了呢。

那些混子的家里,都跟疯了似的,给孩子收拾东西:“赶紧跑吧。跑的远远的,永远也别回来。”

然后又是求啊,求大家先帮着把人给拖一段时间。

有个两三天工夫,自家孩子走远了,再把人给放回去吧。到时候法不责众,想来也没事。

四爷跟着开发商在这屋里,说起了投资的事。

这位苦笑不得啊:“这治安环境,我怎么敢把钱往这里扔。”穷乡僻壤出刁民,这话果然没错。

四爷也笑:“大乱必然大治,你这是亲自把你的商路给走通了……”

这位眉头一挑,这话也没说错。

出了这一次的事之后,不敢说永远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,但这一片一定是重点治疗的地方。对大陆的情况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,这基本是定律。

这么一说,自己这个理由还真不成立了。

四爷又说:“穷,则变。变,则通。这些村民也是求变,也是求通,只不过是苦于没有正途给他们,这才走了歪路。”

用的是一条病狗,从投资商讹诈一百块钱。

这助理呢,是到内地之后,另外聘请的。对乡下的事情不熟悉,叫嚷着说:别说一条狗了,是你们这些泥腿子的命,也不值一百块钱。

这话直接把矛盾给激化了。

本来给个十块二十块过去的事,这投资商给了一百都不放人了。村里的癞子往地一躺,不动了。非说车撞了他们。

然后两边矛盾直接升级了。

四爷说:“在这里也呆了一天了,一日三餐都是老大娘照顾的。您觉得,这里的豆腐如何?”

“嗯?”这位有些不解,“豆腐?”

“今儿一天的菜蔬,都离不开豆腐。”四爷笑,“在你过的豆腐当,有哪里的豆腐能跟这里相媲美?”

豆腐这东西,不怎么打眼,也没怎么在意过。以为是老人的手艺好,还真没想别的。

四爷说:“进村的时候,我看见村口一口老井。看那井的造型,周围的石刻手艺,都是明朝的东西。也是说着井至少都得是明朝有的……这么一口古井,家家自来水都入户了,为什么井水边还那么些人在挑水?”

一定是因为那里的水好。

“您的意思是,豆腐好,是因为水好。”这位咂摸了一下,“要是没记错,您可不是这个县的县z。”

四爷哈哈笑:“你能来,拿咱们当朋友。叫你遇到这种事,咱们也抱歉的很。但你来是为了合作,是为了生意,是为了赚钱。如今有了好的投资方向,不管是不是我负责的,为你这个朋友提供一些参考意见,还是能的。别觉得豆腐是小生意……”

不不不!

这生意绝对不小。

如果这豆腐真这么好的,这豆腐还真不是小生意。

毕竟国人把豆子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,光是豆腐能衍生出来的副产品,他自己知道十几种。而庞大的人口基数,意味着庞大的市场。

而且,食品行业,相对来说,是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。

投资不了多少钱,但却能细水长流的有个回报。

既然能考虑,四爷去找村长,找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。

叫到一块,不等这些人说话,四爷询问老井的事。

得到的答案果然是,不管是用井水熬稀饭还是炖汤,是觉得味道更好。

四爷问豆腐的事。

这么一问,积古的老人有些骄傲,“咱们这个村,在唐朝的时候有了。那口井,也是唐朝时候有的,后来到了明朝又重修的。那时候,咱们村的豆腐,可是唐朝宫廷的贡品。”

这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。

要是去查县志,肯定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和资料。

有了这个噱头,更有了开发的价值了。

四爷把这位投资商有意投资豆腐加工的事跟他们说了:“咱们也是不打不相识。这样好不好,做错的那些后生,叫他们去自首去。讹诈、路霸,总是违法的。别的人,咱们既往不咎。我们来,也是陪咱们的投资商,实地考察的,跟别的都不相干……”

这可真是太好了。

讹诈这样的罪名,判一年半载的,跟逃出去四处流浪有家不能回,那可是好了太多了。

严厉心里点点头,这样安排被人扣在这里好多了。

堂堂的县z,被群众给扣住了。这是什么好名声?

但如今却不一样了,谁不说这事办的大气。

这可不是自己所管辖的村子,是隔壁县的。两人给别人治下的百姓办实事,在为了拉拢一个客商而大打出手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作为是不是显得特备有胸怀,有度量。

还以为是两个处级干部出事了呢,没想市里打发人来,省里也打发人来了,结果看到的是友好的洽谈场面,合同都快谈拢了。

这个事情处理的堪称是完美。

明光过来接人,在隔壁县几位领导面前,那是相当有面子的。又跟面的领导介绍四爷,这个夸那个夸的。

省里一位主管招商的副省因着客商出事了,亲自来了。一听这话,笑:“有宝贝得藏着,你这么炫耀,我得忍不住要从你这里借人了……”

“借可以,给却绝对不行。”明光知道这对于金满囤来说是好事,往走的路是这么给打开的嘛。

说说笑笑的,等回来的时候,都已经是凌晨三点了。

回来梳洗了睡,只简单的说了几句。等起来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三点半了。

还是饿醒的。

出来准备梳洗,见客厅里俩姑娘在看电视。

一个叫爸爸,一个叫四叔。

四爷点头,“你们看吧……”又问清宁,“你妈呢?”

清宁往厨房里一指,林雨桐刚好探出头来,“去洗澡,过来吃饭。”

家里有张嫂,林雨桐下厨的时候不多。也是这几天在家里躲懒了,才给做点。

酿皮早凉了,切成宽条,用麻酱调料给拌了,酸辣酸辣的,四爷一口子吃了三碗。

俩孩子都瞧着馋,一人给吃了半碗,还是一副不解馋的样儿。

吃饭的工夫,四爷把事大致给说了。

林雨桐点头,四爷绝对不是为了严厉说的那些原因才办这些事的。

碰了,恰好伸把手能叫那么些人过的好些,这理由足够了。

清宁在县城呆了三天,觉得脚的伤真的不疼了,想着要回去。请一个星期的假对她来说,意味着会缺很多课,都到下半学期了,肯定会影响成绩的。

镇的初,对学生的成绩也抓的紧的很。

一个年级大概三百多个人。一月考一次试,月考嘛。考完排名次,有个百名榜。

前一百名,写在黄纸,贴在公示栏里。

前二十名的名字,是用金粉写的,闪闪发亮。其他八十名,是黑色毛笔书写的,整整齐齐的。

其实,镇的学,把考普通高的都算,也不到五十个人。

只能说,考试也带着偶然性,后五十名要是运气好,还是有可能考的。往年都有这样的例子。

所以才有了百名榜。要是没过榜的,不用考虑了。压根没有考的可能。

清平跟清宁说:“我们老师在班都跟我们说了,要是觉得实在是学不进去,出去打工。而且他给介绍地方。说是南方一个电子厂,试用期半年,每个月一百五。过了试用期,都是二百多块钱,每年都会长。要是干的好,挣的更多。好几个学的都差不多的都不打算念了,说是专毕业也不一定能挣这么多。我说没化一辈子挣的都是那点下苦力的钱了。我们老师斜眼看我,还说什么人得有自知之明,自己是块什么料子,自己要清楚,不要好高骛远什么的……我觉得这是说我呢。”

清宁知道,清平的成绩不差,全年级二三十名。不算是尖子生,但放在他们班,也妥妥的前五。专或许成绩够呛,但是普通高还是能的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