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生气了,得哄。
哄一个就够难的了,何况还要哄三个……
顾正臣郁闷,这纳妾多了,也是个事啊。
追到一条街上,张希婉突然停了下来,看着街上琳琅满目的陶俑,总感觉有些阴森之气。
林诚意看了看,轻声道:“姐姐,咱们回去吧,这是卖陶俑的地方。”
顾正臣追至,看了几眼。
这条街上,行人并不多,就是这气氛上,多少有些压抑。
路边的陶俑样式很多,色彩斑斓,大小不一。
“夫君。”
林诚意见顾正臣走了过去,急切地喊了声。
顾正臣走至一处摊前,看着一尊彩绘胸人俑,人俑身着胡服,高鼻梁、大鼻子、络腮胡须呈铲形,袒胸露腹,双目圆睁,双手掐着古怪的结印,明显是个胡人,正在施展什么惊人幻术。
“夫君,这些不吉利,还是不要看了。”
张希婉拦住了顾正臣想要拿起胡人俑的手。
顾正臣收回手,看了看一旁的人俑,牵驼的胡人,弹唱的胡人,牵马的胡人……
大部是胡人形象,罕有汉人形象。
想想也是,陶俑这东西,说到底是一种丧葬观念引出来的物件,所谓的:
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。
儒家丧葬观中便极度推崇这一点,也就是说,对于亡者,要按照其生前居所、习惯、爱好、用具等布置,就当他还活着,生前用到的,都给他……
喜欢喝酒的,给葬酒坛子,酒杯。
喜欢珠宝的,丢进去珠宝。
喜欢刀枪剑戟的,也一并下葬。
比如海昏侯的墓,就有衣笥库、厨具库、乐器库、钱库、粮库、酒具库、文书库、马车库等……
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,光有这些东西,没人伺候着,这乐器谁来敲,马车谁来赶,穿衣谁来伺候,总不能自己从棺材里爬出来去下厨吧……
死后没人伺候是个大问题。
春秋战国之前,这个问题很好解决,谁伺候自己,谁跟着自己一起走,解决问题的方式那叫一个直接,这就是——人殉。
可人殉总归不地道,而且你把人都带走了,活着的人谁来伺候,再招一批人,那不也是相当大的财产损失,加上人不像草芥,一年枯,一年荣,人长大要十几年,而且夭折率很高。
于是,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方式就出现了,各色陶俑出世,比如伎乐俑、马车俑、随伺俑、神怪俑等。
不过,到了宋代时,陶俑葬就减少了,元明时期,不能说没有陶俑葬,只能说,不多了,原因也很简单,更廉价、更方便、更容易发挥的纸糊冥器出现了……
当然,每个时代都有特殊性,比如老朱死后还要人殉,非要带走自己那些婆娘,这种不地道的人殉都能存在……
只是,陶俑在金陵等地几乎是看不到,倒是在这西北很多,这背后是文化、习俗上的差异。
胡人俑占据主导。
顾正臣想起了狄道府衙里摆着的人俑,将死人的东西摆在明处的,可这不多见。
好像人俑本身,除了作为明器之外,在火祆教里面还承载了更多不同寻常的意义,推官张京那里也搜出了人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