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经近两个月的跋山涉水,张谦终于来到了帝都城下。
巍峨连绵的帝都城墙映入眼帘,张谦只觉得心潮澎湃,气血上涌,呼吸都为之一窒。
他站在官道旁,望着川流不息的车马人群汇入城门,又听城内隐约传来市井喧嚣之声。
瞬间感觉自己像是一只井底之蛙,第一次跳出深井,见到了浩瀚无垠的天空。
这里就是帝都,大庆的心脏,乃至整个天下的中心。
自己的梦想将在此地启航,亦或,彻底沉沦......
随着人流通过城门,城内的景象更让他眼花缭乱。
入眼便是一条宽阔平整的街道,直通到视野尽头。
李彻入京后,便将帝都部分主干道铺设了奉国的水泥路面,并加宽了街道。
之前帝都的街道虽然不算窄,但规划多有不便,还要不少商贩占道经营,这些都是安全隐患。
而如今帝都主道只需通行,不可摆摊,小商贩则被分流到各处辅道和商业街,看上去清爽许多。
在主街道旁,是鳞次栉比的商铺,类型繁多但却有秩序。
穿着各色服饰,操着不同口音的行人穿梭在商铺之间,偶尔还能看见金发碧眼的外邦之人和留着辫子的胡人。
甲胄鲜明的士兵不时从街道巡逻而过,百姓对这些当兵的毫无畏惧,甚至主动上前打招呼攀谈。
这一切的一切,都与张谦熟悉的乡野,乃至途径的那些府城截然不同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蓬勃的活力,不似乡下那般沉寂,就连行人脸上的表情都生动了不少。
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张谦大开眼界,看什么都新鲜,那跳着胡舞揽客的胡人女子,更是让他一阵脸红。。
张谦摸了摸怀中仅剩的几枚铜钱,顿时清醒了不少,不敢在任何一家店铺前停留。
繁华的城池就是如此,各种诱惑到处都是,不断让人滋生欲望和野心,同时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。
这一路上,张谦已经打听到了不少消息。
当今陛下为了此次会试,在帝都建了多处官办宿舍,专门为他这种囊中羞涩的贫困学子准备。
当然,帝都也有各种客栈、酒楼,居住条件更好,但却远远不是他能消费得起的。
几经打听,张谦来到了城东一座由旧官署改建的宿舍。
抬头看去,‘招贤馆’三个大字映入眼帘,馆舍前人头攒动,排起了长队。
一名身着长袍的学官端坐桌前,神情严肃。
学官身后,还有十余名身穿皮甲,手持长矛的兵丁维持秩序。
馆外的学子们高谈阔论,互相见礼寒暄。
而张谦因出身而自卑,根本不敢加入其中,只是默默来到队尾。
旁边队列中,有四名身穿白衫头戴儒巾的学子,看到张谦的这幅风尘仆仆的模样,面露鄙夷之色。
“陛下也真是的,什么人都能来参加会试。”一人低声对同伴开口道。
同伴嗤笑一声:“钱兄理他们作甚,不过是拼命想往上爬的泥腿子,稍加考校就漏底了。”
“也不知这恩科究竟考些什么,若还是策论经义,我等家学渊源,自是手到擒来。”
“只是这帝都物价腾贵,盘缠恐难支撑到放榜之日啊。”一人面露忧色。
“怕什么?我等乃诗书传家,斯文一脉,难道还能饿死不成?总会有办法的。”
张谦没听到几人所说的话,此刻他心中很是紧张。
这种场景他经历过无数次,每次都是满心希望地来到高官门外,往往连正主都看不到,就被门房无情赶走。
也不知道今日在这‘招贤馆’,是否会重蹈覆辙。
毕竟,这里可是天子的门槛。
按照朝廷新规,学官需要对每一位申请入住的学子进行简单的查问。
队伍一点点前移,过了足足一刻钟,终于轮到了张谦。
“姓名,籍贯?”学官头也不抬。
“学生张谦,北地漳州人士。”张谦恭敬回答,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。
学官抬眼打量了一眼,见张谦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,脸庞泛着黑红色,一看就是农家子。
但他也没说什么,只是公式化地开口:“陛下有令,为防滥竽充数,占用贤馆资源,需考校学子基础。”
“你且背诵《论语》‘学而篇’与‘为政篇’。”
张谦先是一怔,他都做好了被撵出去的准备,却没想到考校来得如此之快。
虽然他没有拜过师,但《论语》还是能背下来的。
于是,深吸一口气,稳住心神开始背诵: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