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毫无实据,但“出入风月场所”这个标签一旦贴上,其杀伤力便瞬间超越了简单的“纪律涣散”。
直接指向了个人品德和生活作风,甚至可能被上升到“玷污国家形象”、“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考验”的政治高度。
这些越来越出格的议论,自然逃不过代表团内部负责思想动态和纪律监督的同志的耳朵。
他们感到事态有些失控,认为无论真相如何,赵振国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,必须加以约束。
于是,一份措辞严谨但指向明确的内部报告被整理出来,核心内容便是:
“赵振国同志在日期间组织纪律涣散,频繁无正当理由外出,行为表现引人疑窦,在团内已造成不良影响。为严肃纪律、维护代表团整体形象,建议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,并严格限制其非公务外出。”
这份报告,被郑重地递交到了代表团团长面前。
当老人从秘书手中接过这份报告,戴上老花镜,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时,他那饱经风霜、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脸上,也难得地掠过了一丝细微的讶异和沉吟。
他放下报告,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轻轻敲击着。
他确实默许甚至期待赵振国能在规则之内,为国家的现代化“趟出点新路子”,也清楚这小子绝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儿。
但他确实没想到,赵振国这种在他看来带有明确目的性的“活跃”,在代表团内部相当一部分同志眼中,竟然会被解读成如此不堪的“鬼混”和“纪律涣散”,甚至引发了关于“风月场所”的恶劣猜想。
.b